教务通知
  • 关于开展2024年“十百千品牌提升计划(2.0)”项目申报的通知
    2024-01-18 14:00  


    各院()

    为深入贯彻落实《河南省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豫政办〔20221号)《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研究性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豫教高〔2022128号)等文件精神,根据《安阳工学院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规划》(安工院〔201988号)文件要求,进一步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我校发展状况,现将我校2024年“十百千品牌提升计划(2.0)”有关工作安排如下:

    一、“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

    (一)申报条件

    申报课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应紧密结合专业或专业大类特色,从理论到实践多维度深入挖掘,通过创新课程设计、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切实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1.课程定位。课程均应为面向本科生的专业课或创新创业类课程,课程教学应充分体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2.教学内容与资源。教学内容要包含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培养等,将创新创业理念、知识与专业课内容有机融合;要积极发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建设“专创融合”案例库、文献资料库等教学素材,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推动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向创新型人才培养转变。

    3.教学设计与方法。课程设计应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项目驱动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样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注重案例分析教学,可聘请行业内具有丰富创业管理经验的企业家或管理人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鼓励依托申报课程建设在线开放课程。

    4.教学活动与评价。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探索线下线上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鼓励建立非标准答案考核体系,包括但不限于案例分析、调查报告、课程设计、随堂测验等,体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

    5.申报课程与团队要求。所申报专业课或创新创业类课程由团队负责人全程讲授,且开课不低于2个学期。团队总人数不超过7人(含负责人),团队负责人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团队前3人(含负责人)应至少有一位具有创新创业课授课经历,亲自参与过创新创业一线教学且不低于2个学期,或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类项目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实践经历。鼓励聘请行业内具有丰富创业管理经验的企业家或管理人员参与课程设计和具体实施。鼓励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建设团队。

    (二)结项周期及条件

    1.结项周期。“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建设期为2年,建设期满后学校组织专家对课程进行结项验收,并公示确认。

    2.结项条件。“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结项需达到下列条件:课程建设参照混合式课程建设标准;课程至少已经开设2个学期,且教学效果良好;结项报告中有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案例3个以上或者编写创新创业教材或著作一本;积极组织课程开设班级学生参与“互联网+”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在上述两项活动中至少取得一个省级以上奖项。

    (三)申报材料

    “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建设立项申报书;时长10分钟内的说课视频(包括教学理念、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特色创新、改革成效等),编码为:H.264/AVC,封装格式为:MP4,文件不超过300M

    二、通识教育示范课程

    (一)申报范围

    本次示范课程申报范围主要指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且设置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分为通识必修课(包括思政类、军体类、美育类、劳育类、外语类、计算机类、自然科学类、创新创业类课程等)及通识选修课。

    (二)申报条件

    1.坚持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世界多样文明,建设具有一流水平、契合学校发展定位、支撑专业发展、突出办学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课程须经过至少两个学期并在2个以上教学院系推广应用。在教学理念、教学团队、课程目标达成、教学设计、课程内容更新、因材施教、教学管理与评价等多个方面具备实质性创新,有较大的借鉴和推广价值,并承诺持续改进。

    3.课程负责人为本校正式聘用教师,具有讲师以上职称,长期稳定从事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教学能力强,具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学口碑。

    4.课程团队结构合理,成员总体稳定,主讲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能够运用新一代智能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5.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显著,在课程内容及讲授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注重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科学精神、职业操守、历史文化等素养,给予学生成长启迪,培养学生通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育人成效。

    6.课程注重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实施与评价突出学生中心地位,注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解决复杂问题综合能力培养相统一,科学设计课程目标和教案课件,教学反馈及时,教学效果显著。

    7.选用符合教育部及学校规定的教材,教学资源体现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互动性、针对性,教学过程突出可借鉴、可复制、可监督。

    8.已认定为省级及以上的一流本科课程、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样板课程、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等课程不再参与此次认定。

    9.对符合以下条件的课程优先支持:(1)依托智慧教室,积极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对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组织、考核方式等进行大胆创新,教学互动良好、学生参与度较高的课程;(2)组建区域性、全国性的课程团队,充分运用虚拟教研平台,开展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定期对课程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集中研讨,协同共建教学大纲、知识图谱、教学视频、电子课件、习题试题、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源,形成优质共享的教学资源库。

    (三)申报材料

    通识教育示范课程申报书;时长10分钟内的说课视频(包括教学理念、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改革成效、“课程思政”的融入理念和实施情况等)编码为:H.264/AVC,封装格式为:*.MP4格式,文件不超过300M1节课堂教学实录(课堂或实践)编码为:H.264/AVC,封装格式为:*.MP4格式,文件不超过500M;其他佐证材料。

    三、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

    (一)申报范围

    纳入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且设置学分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验课程和实践课程等。

    (二)申报要求

    1.教学理念先进。坚持立德树人,深刻领会研究性教学的内涵特征和本质要求,通过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创新,推广研究性教学方法,营造研究性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

    2.教学团队过硬。建设高水平研究性课程教学团队,开展产科教融合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培训,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学科前沿、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设置研究性学习内容,实行以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双导师制”。

    3.教学方法创新。实施以发现和探索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的项目化教学和基于问题导向的启发性教学,引导学生进实验室,参加科研项目,将研究成果及时引入教学过程,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

    4.教学资源丰富。课程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课堂教学整体规划设计。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整合研究性教学课程、项目、教师、虚拟仿真实验等资源,建设契合课程目标的研究性教学资源库。

    5.教学评价科学。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制定完善的研究性教学评价指标,提高课程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建立常态化课程全过程评价机制。

    6.教学运行顺畅。课程至少经过一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取得实质性研究性教学改革成效,在同类课程中具有鲜明特色、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材料完整,可借鉴可监督。

    (三)申报材料

    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申报书;时长10分钟内的说课视频(包括教学理念、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改革成效等);支撑材料(包含至少4学时的研究性教学课程教案)。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典型案例

    (一)征集范围

    征集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机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推动学科建设、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建立跨学院(部)、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按照研究性教学的特点和理念,完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年级、分层次、分类别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设立科研学分,重构研究性教学体系等。

    (二)征集要求

    1.各院(部)要全面调研,深入探索研究性培养模式改革,认真梳理本院(部)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情况,深挖典型,凝练总结,择优推荐。

    2.推荐的案例要主题鲜明,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要确保真实性,突出实践性、典型性和创新性

    (三)申报材料

    创新型人才培养典型案例申报书,要求字数不超过3000字,图文并茂,其中图片采用JPG格式,要清晰美观;支撑材料。

    五、研发性实践教学优秀成果

    (一)征集范围

    以教师的科研项目、行业企业技术革新项目、研发中心的研发项目为依托,将其真实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论文)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选题,做到真题真做,通过实施校企、校研协同式实践教学产出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优秀成果。

    (二)征集要求

    1.体现研究性教学理念。以“科研式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科研项目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价值,将研发活动融入教学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步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2.融合研究性教学方法。以教师的科研项目、行业企业技术革新项目、研发中心的研发项目为依托,推行基于问题、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促进科研项目与毕业设计(论文)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融合。

    3.彰显研究性教学成效。推荐成果应具有较完善的周期性建设经验,设计科学合理,方法科学高效。在同类实践教学案例中,研究性教学改革成效较高,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三)申报材料

    研发性实践教学优秀成果申报书;支撑材料,其中图片采用JPG格式,要清晰美观。

    六、创新性实践建设平台项目

    (一)申报范围

    与行业企业、研发中心等多主体共建的教、学、研一体化科研创新实践平台,包括但不限于:依托省部级、地厅级和校内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以及与行业企业共建的研发中心和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园、众创空间、科技园等各类平台建设的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创新性实践平台。

    (二)申报要求

    1.平台机制。创新型实践建设平台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全程、全方位”的开放共享服务,通过灵活的运行机制吸纳学生深入工程一线、科研一线,开展科研创新实践锻炼,支持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活动,探索构建融科研训练课程、项目、活动、学科等为一体的学生科研与创新创业训练体系。

    2.师资水平。具备由经验丰富、能力卓越的优秀教师、科研团队组成的高水平导师队伍,作为科研导师(组)指导学生尽早接触实践真问题,参与科研真课题,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科研创新、科研实践、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且科研导师数量充足。

    3.硬件设施。平台具有满足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发课题和活动以及基础性创新创业需求的硬件设施,既包括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举行交流讨论的空间条件,也包括现代化的仪器设备、网络化信息平台等。

    4.支持条件。创新型实践建设平台具有支持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的制度机制,能够为研究性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三)申报材料

    创新性实践建设平台项目申报书;支撑材料,其中图片采用JPG格式,要清晰美观。

    七、新形态教材

    (一)申报要求

    新形态教材申报需依据学科专业或课程教学标准,服务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新形态教材建设以《河南省本科高校新工科新形态教材评价指南》(附件1)为基础,在思想上符合政治要求、内容上符合科学性和时效性要求、设计上符合数字学习要求、规范上符合出版要求、技术上符合功能和安全要求,提供满足学习需求的各类交互学习功能,按国家数字教材标准打包、封装,经正规出版社审校,且有效服务于线上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

    申报教师和团队需政治立场坚定,拥有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一定学术水平,经所在单位党组织审核同意。

    主编教师需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一流学科带头人、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一流课程负责人、教学名师优先申报。

    (二)申报范围

    1.新编新形态教材。新编新形态教材原则上要求相应课程已经建成或立项为各级各类在线课程,有较丰富的数字教学资源。

    2.修订原有教材转变为新形态教材。由我校教师担任主编,并已正式出版,在教学中反映较好、受益面大的教材,可根据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需要进行修订,并增加与学习者互动的数字化、立体化教学资源,形成新形态教材。

    同等条件下,将优先评选下列新形态教材:

    1.符合学校定位和学科优势,具有本校特色的教材。

    2.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或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国家级以及省级教学成果奖等项目支撑的教材。

    3.体现工学结合、校企合编的教材。

    4.课程思政特色鲜明的新形态教材。

    5.多校联合编写和使用的新形态教材或面向专业群的系列新形态教材。

    (三)申报条件

    1.申报人(教材主编)应为我校在岗在职教师,副高以上高级职称,政治过硬,师德高尚,敬业乐教,业务技能精湛;必须承担不低于编写人员平均编写工作量的编写任务;必要时可设副主编1-3人。鼓励校企联合申报。

    2.教材的主编应为相关课程负责人或课程团队主要成员,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较强的文字功底,且近五年主讲对应的课程三轮以上。

    3.在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对应的课程,且为专业课程。

    4.项目申报人2年内应无退休、调离等可预见的人事安排。

    5.作为项目负责人原则上最多只能担任1种校本新形态教材项目申请人。

    6.分册教材(上、中、下册等)、成套教材(理论教材与配套实验教材、习题集等配套出版,教师用书与学生用书配套出版等)、系列教材(丛书)按整体申报,算一个品种,申报时占一个名额。

    7.马工程教材不在申报范围内。

    (四)建设期限

    本次立项建设新形态教材项目,建设期为2年,其中编写周期为1年。坚持成熟一批、验收一批、使用一批的原则。

    (五)申报流程

    1.采取主编负责制的办法。教师确定选题后填写《安阳工学院新形态教材建设项目申报书》及支撑材料(新编教材须提供编写大纲及不少于三个章节的样章,修订教材须提供已出版的样书、修订说明及大纲)、《安阳工学院教材编写人员政治审查表》,报所在教学单位进行初审。

    2.各教学院部组织项目初审,各院部党组织对项目组成员进行政治审查,出具《安阳工学院教材编写人员政治审查表》(纸质版需盖章),主编及参编人员每人一份,并在学院网站公示教材编写人员资格审核情况(公示内容应包括教材名称、主编和参编人员姓名、政治思想表现情况等,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网站公示截图)。

    3.申报书、支撑材料及教材编写人员审核公示截图。

    八、虚拟教研室

    (一)建设类型

    1.建设范围。分为校内、区域性、全国性虚拟教研室。

    2.建设载体。分为课程(群)教学类、专业建设类、教学研究改革专题类虚拟教研室。

    (二)建设任务

    1.创新教研形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探索突破时空限制、高效便捷、形式多样、“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师教研模式,形成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范式,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活力,厚植教师教学成长沃土。

    2.加强教学研究。依托虚拟教研室,推动教师加强对专业建设、课程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素养,提升教学研究的意识,凝练和推广教学成果。

    3.共建优质资源。虚拟教研室成员在充分研究交流的基础上,协同共建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知识图谱、教学视频、电子课件、习题试题、教学案例、实验项目、实训项目、数据集等教学资源,形成优质共享的教学资源库。

    4.开展教师培训。组织开展常态化教师培训,发挥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广成熟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施方案,促进一线教师教学发展。

    (三)申报条件

    1.教研室负责人应由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一流专业、一流课程负责人担任。

    2.教研室成员不少于10人,具有相对稳定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和实践团队。

    3.教研室所依托专业或课程已获批省级及以上“一流专业建设点”或“一流课程”。

    4.虚拟教研室已有实体教研室建设基础。

    (四)工作职责

    1.精心谋划部署。建设虚拟教研室是信息化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探索,是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解决新形势下高校教学及科研活动中跨学科师资配备、科研团队知识结构等问题的重要手段,各学院、基层教学组织要高度重视起来,以智慧教学平台为依托,及时调整教育教学发展理念,谋划长远发展,把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提上日程、纳入规划,确保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成果体现于教改、体现于课堂、体现于学生。

    2.积极鼓励引导。要引导广大教师秉持开放性心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促进师资交叉、课程融合、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为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夯实思想基础;要鼓励广大教师对专业建设、课程实施及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模式,创新教研形态、加强教学研究、共建优质资源,不断深化开展教学实践创新,不断改进完善教学研究成果,持续提升发展个人教学能力。

    3.研拟建设办法。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应紧扣河南省和学校战略规划根本需求,聚焦新时代学校人才培养关键问题,探索跨专业、跨学科、跨校际的开放合作,通过构筑多层次、多学科领域、多类型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体系,充分激活各方资源,凝聚创新思维。各院(部)要通过开拓性、创新性研讨,深入研究建设思路,认真拟制建设方案,促进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进一步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五)申报材料

    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推荐表及支撑材料。

    九、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一)建设类别

    1.专业实习实践教育基地,含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专业类实习实践教育基地。

    2.文化素质实践教育基地,含人文素质实践教育基地、科学素养实践教育基地、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教育基地。

    3.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含创新实践教育基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

    (二)建设要求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实践教育的各环节,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2.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建设定位应满足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构建基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环境,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优先支持我省七大先进制造业集群28个重点产业链等重点领域。

    3.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基地应依托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以下简称共建单位)共同建设,双方应签署正式合作协议。共建单位应在行业领域具有鲜明特色和明显优势,具有承担大学生实践教育任务的丰富经验和软硬件设施。基地组织管理体系健全,教学运行、学生管理、安全保障、资金使用等规章制度完善,管理层次完整。

    4.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协同育人水平。由参与共建的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学培养,共同评价校外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构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5.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基地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6.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由高校教师和共建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成。教师队伍应具有专业领域实践经历,结构合理,核心骨干相对稳定。双方指导教师开展师资互聘交流,有较多高水平学科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指导实践教学。

    7.建立开放共享机制。基地除承担共建高校的学生校外实践教育任务外,还应向省内其他高校开放,主动发布基地相关信息,根据接纳能力接收其他高校的学生进入基地学习,实现资源共享。

    8.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基地应加强对在校学生人身安全、技术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要提供充分的安全保护设备,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

    (三)建设方式

    新工科实习实践教育基地依托行业、大型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共同建设;新农科实习实践教育基地依托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共同建设;新医科实习实践教育基地依托高校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等临床教学基地共同建设;新文科实习实践教育基地依托企事业单位、政府实务部门、监管机构、行业协会组织等共同建设;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育基地依托优秀中小学、幼儿园等共同建设;人文素质实践教育基地依托文化教育场馆等共同建设;科学素养实践教育基地依托科研机构、行业基地等共同建设;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教育基地依托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等共同建设;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依托科研院所、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双创基地等共同建设。

    (四)申报材料

    1.基地建设总体方案(含组织机构、管理办法、师资队伍、实践条件、实践形式、实践内容、接纳学生数量等)及相关支撑材料(含共建单位简介、资质证明、共建协议等)。

    2.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申报书,支撑材料。

    十、产教融合品牌项目

    (一)推荐范围

    推荐范围为2018年以来各院(部)已经实施完成或接近完成(完成三分之二以上)的产教融合项目,已评为产教融合品牌项目的不再申报。推荐项目类型主要包括:共建产业学院、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教材、协同育人师资培训、共建实践教学条件和基地、共同开发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共建实验室、共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同举办大赛以及其它取得一定成果或具有良好合作前景的产教融合项目。其中,共建产业学院不含省教育厅评定或统一布局的各类特色学院,如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行业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鲲鹏产业学院等。

    (二)推荐条件

    1.推荐项目应符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847号)总体要求,在服务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或具备良好的合作前景。

    2.申报学院应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工作,具有良好的校企合作基础,产教融合机制完善,有成效、有特色。

    3.合作企业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在行业内有一定的知名度,企业信用良好,有一定的资金或软硬件投入,合作成效明显。

    (三)申报材料

    产教融合品牌项目申报书,支撑材料。

    十一、团队负责人及成员要求

    2024年“十百千品牌提升计划(2.0)”团队负责人及成员政治立场坚定,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行为,不存在师德师风、学术不端等问题,五年内未出现过重大教学事故。

    团队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科学合理,每个团队不超过5人(含负责人,项目另有规定的按该项目要求执行),任务分工明确,经常性开展课程(项目)建设教学研究和交流。

    已经立项为校级及以上的教学项目不再进行同类申报。每位负责人最多选择两个课程(项目)申报。

    十二、申报要求与程序

    (一)申报方式

    请申报的教师于2024124315日登录安阳工学院教学工程申报评审系统(http://sbqxm.mh.chaoxing.com)提交电子版申报书、支撑材料和视频文件等材料。登录账号为学习通账号,无学习通账号的教师可用手机号注册学习通账号,绑定学校工号。

    (二)材料报送

    请根据各项目申报要求以院(部)为单位于202431812:00前将申报材料纸质版签字盖章后(包括各项目汇总表、申报书、支撑材料各一式一份)报送至行政楼222房间。

    逾期视为自动放弃。

    未尽事宜,请联系2909815(实践教学管理科)、2901539(教材科)、2909755(教学质量管理科)。

     

     

    附件:

    1.河南省本科高校新工科新形态教材评价指南

    2.2024年十百千项目汇总表

    3.各类项目申报书

     

    教务处

    2024117

     

    关闭窗口